当前位置:

主页 > 禅坊 > 禅境神游 >

崂山

源自:百度百科  作者:禅吧网

    崂山位于青岛市东部的崂山区,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最高峰崂顶海拔1133米。它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

    海拔而立,山海相连,雄山险峡,水秀云奇,山光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当你漫步在崂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边是碧海连天,惊涛拍岸;另一边是青松怪石,郁郁葱葱,你会感到心胸开阔,气舒神爽。因此,古时有人称崂山“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求仙,这些活动,给崂山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崂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长春、张三丰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观大多毁坏。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

    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最高峰崂顶海拔1133米,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

    它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云虽高,不如东海崂。” 山光海色,道教名山。

历史:

    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张廉夫来崂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从西汉到五代时期末,崂山道教基本属于太平道及南北朝时期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从宗派上分属于楼观教团、灵宝派、上清派(亦称茅山宗、阁皂宗)。宋代初期,崂山道士刘若拙得宋太祖敕封为“华盖真人”,崂山各道教庙宇则统属新创“华盖派”。金元以来,道教全真派兴起,崂山各庙纷纷皈依于“北七真”的各门派,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之后,崂山道教大兴。延至明代,崂山道教的“龙门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总数达到10个,崂山及周边地区道教长盛不衰。至清代中期,道教宫观多达近百处,对外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

艺术:

    崂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崂山自春秋时期就云集一批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书曾载“吴王夫差尝登崂山得灵宝度人经”。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

环境:

    崂山风景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年均温度12.6°。由于受海洋影响,夏季气温较内陆低,平均温度24°。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游览、避暑胜地。

名字由来的传说:

    传说崂山原来叫鳌山。若问起这鳌山的来历,里头还有段美妙的故事呢!

    听说在老早以前,茫茫的东海滩上,一没山,二没岭,方圆百里是一马平川的草地。在这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坐落着大大小小48个村疃。这东海滩上住着的人,有的靠打鱼捞虾谋生,有的靠开荒种粮糊口,尽管干的营生不一样,可是家家户户都过着不愁吃、不愁穿、无忧无虑的安定生活。谁知这一年,大祸从天降,东海里冒出个有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你道这鳌鱼有多大?尾巴一翘,东海里就竖起个高高的“海岛”;身子一浮,东海里就现出老大一片“陆地”;4个爪子一趴,东海里就掀起万顷波浪;咧开大嘴喝一口水,东海边就落一次大潮!

    靠海边有个王家疃,疃里有对胆大艺高的兄妹。哥哥名叫大智,今年20出头;妹妹名叫大勇,刚刚18岁。他们在48疃乡亲的帮助下,打死了大鳌鱼。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大鳌鱼的遗骨,变化成了南北长30里、东西宽30里的一座山。因为这山是大鳌鱼化成的,人们便叫它是“鳌山”,山南头叫“鳌山头”。

    因为这鳌山山势陡险,攀登特别费力,后来人们把它叫成了“劳山”。文人在攀登之后,写诗作文留念时,又在“劳”字边上加了“山”字旁,才成了今天的“崂山”。

名字由来的考证:

    据清代学者顾炎武考究崂山名字的由来,认为是秦始皇当年慕名而登崂山,因山路险峻,必得万人开道,千人拥挽,百官扈从,劳民伤财,所以“齐人苦之,而名曰劳山。”加了山字旁的崂则由此衍化而来。我是赞同这一说法的,由此认为正是如此苦之、劳之,人们才将这座三面环海的大山赋予了那样世俗的信仰,祈望从古至今不变的福祉。这样来自民间的宗教信仰,与后来渐渐形成的道教,自下而上,互为表里,让崂山有了生命,有了魂灵,有了精神,而不止于香火。一座山,千百年来,一直被人登临而朝拜,总有它的道理存在,潮起潮落的海水拍打,日月星辰的岁月更迭,花草树木的精气滋养,日子和人心的一起累积,才形成了这个道理。

附:《劳山考》清顾炎武昆山

    劳山之名,《齐乘》以为登之者劳,又曰一作牢,丘长春改为鳌,皆鄙浅可笑。按《南史》明僧绍隐于长广郡之崂山。《本草》天麻生泰山、崂山诸山,则字本作崂。若《魏书》地形志、《唐书·姜抚传》,并作牢,乃传写之误。《太平寰宇记》秦始皇登劳盛山望蓬莱,后人因谓此出一名劳盛山,误也。劳盛二山名。劳即劳山,盛即成山。《史记》封禅书七曰日主,祀成山。《汉书》作盛山,古字通用。齐之东偏,环以大海,海岸之山,大莫大于劳盛二山,故始皇登之。又《秦始皇纪》,令入海者赉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至射之,自琅玡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正义》曰荣成山,即成山也。按史及前代地理书,并无荣成山。余向疑之,以为其文在琅玡之下,成山之上,必劳字之误。近见王充《论衡·实知》篇,引此正作劳成山。乃知昔人传写之误。唐时诸公亦未之详考也。遂使劳山并盛之名,成山冒荣之号。今特著之,以正史书二千年之误。

崂山历史:

    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张廉夫来崂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从西汉到五代时期末,崂山道教基本属于太平道及南北朝时期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从宗派上分属于楼观教团、灵宝派、上清派(亦称茅山宗、阁皂宗)。宋代初期,崂山道士刘若拙得宋太祖敕封为“华盖真人”,崂山各道教庙宇则统属新创“华盖派”。金元以来,道教全真派兴起,崂山各庙纷纷皈依于“北七真”的各门派,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之后,崂山道教大兴。延至明代,崂山道教的“龙门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总数达到10个,崂山及周边地区道教长盛不衰。至清代中期,道教宫观多达近百处,对外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

崂山春节习俗:

    春节期间,崂山村村镇镇扭秧歌、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热闹非凡。元宵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灯节。崂山沿海的渔村里,鞭炮齐鸣,渔民在船老大的带领下来到各自的渔船上送灯,预祝新的一年渔业丰收。

    农历清明节到谷雨期间,是崂山渔民祭海的时节。祭海时,渔民们在海滩上摆设猪、鸡、鱼三牲供品,大面馍和糖果,点燃香烛鞭炮,举行传统的祭海仪式。祭海的日子里,纯朴豪爽的渔家人用好酒好菜热情地招待前来观看祭海的亲朋好友,大家一起开怀畅饮。

标签: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京ICP备1301070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

食品经营许可证:JY11108171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