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剃度宗庙光孝寺
源自:禅吧网 作者:禅吧网
广州民谚说:“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广州光孝寺是羊城年代最古、规模最大的佛教名刹。是岭南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广,规模最为宏大的寺院。
光孝寺历史上祖师辈出,八宗并弘,是著名的禅宗祖庭和译经道场,也是文人雅集吟咏、挥洒丹青的好地方。因此,光孝寺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刘宋元嘉十二年(435年),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于此建立戒坛和毗卢殿,又称为制止寺。求那跋陀罗不仅是翻译了《杂阿含经》、《胜鬘经》、《楞伽经》等重要佛经的著名译经家,也是中土禅宗建立的重要禅师,其翻译的《楞伽经》为禅宗的宗经之一。梁天监元年(502年),天竺神僧智药三藏飞锡广州,从释迦牟尼佛证道处带来一株菩提树苗,植于寺内。大通元年(527年)九月,禅宗西天第二十八祖、中土初祖菩提达摩西来中土,曾驻锡寺内。陈武帝天嘉三年(562年),中国佛教史中的三大译经家之一真谛三藏南下广州在寺内译经,译出了《摄大乘论》、《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大乘唯识论》、《俱舍论偈》等重要论典,推动了中国南北朝时代摄论宗和俱舍宗的成立。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改寺名为干明法性寺。仪凤元年(676年),以行者身份接禅宗五祖弘忍心法的六祖慧能来到法性寺,因风幡妙论打动大众,受住持印宗法师之请,出示传承禅宗衣钵。于是,六祖大师在寺内菩提树下落髪、受戒,并登坛说法,开演顿悟法门。唐神龙元年(705),中印度高僧般剌蜜帝在寺内译出《楞严经》,成为当今汉传佛教早晚功课必诵经典。唐代译经家义净三藏和唐密大师金刚智、不空三藏,以及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师等都曾在本寺过往存化。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曾于寺内讲授《四十二章经》。明朝成化十八年(1482年),朝廷敕赐“光孝禅寺”匾额。明末崇祯十四年(1641年),曹洞宗大德、海云寺派创立者天然函昰禅师受请住持本寺,他广集资金,重修殿宇,并以佛教的慈悲喜舍和儒家的忠孝廉节教诲门徒,因此宗风大振,法音远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本焕老和尚和新成老和尚先后住持本寺,率领全寺僧众修建殿宇、重塑圣像、建章立制、中兴道场。现任方丈明生大和尚,在两位老和尚大力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上,率两序大众,积极推动本寺的道风、文化建设,推进寺院的总体规划与兴建。
光孝寺的建筑规模雄伟,为岭南丛林之冠。它不仅在佛教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且开创了华南建筑史上独有的风格和流派。
建筑群中以大雄宝殿最为雄伟,东旨时代创建,唐代重修,保持了唐宋的建筑艺术,殿内采用中间粗、上下略细的梭形柱,大殿下檐斗拱都是一跳两昂的重拱六铺作,这种风格是中国著名古建筑中所仅见的。六祖殿是北宋祥符元年创建的,内供六相惠能大师坐像。六相殿前有古菩提树,为印度高僧智药三藏种植,“光孝菩提”为羊城八景之一。痉发塔是唐住持僧法才为纪念惠能大师在光孝寺出家剃度因缘而募款兴建,塔内痉藏六祖头发,以石为基础,砖灰砂结构,八角形,九层,高7.8米。每层有佛龛,嵌有泥塑佛像。大殿后还有一株千年诃子树,为三国虞翻种植,真可谓千古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