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文明及其传续的初步探讨
日期:2022-06-17 15:20 源自:首行先生 作者:杨海鹰
问:关于中华文明,请您分享下观点。
答:关于文明,首先需要清楚的就是中华文明涵盖哪些内容?也就是我们要回答“文明的定义”,文明是什么?包括哪些?文字、历法、青铜冶炼技术(文明的一个标志)、生命观、文化、统治模式?我们来试着探讨一下,怎么界定这些个问题。
按照这个思路来讲,我们看到中华文明下的统治模式从三皇五帝然后一直往下,在秦以前是一个制度,相当于是天子诸侯。天子什么概念呢?就是替上天来管理百姓的人。
在这样的一个制度里头,天是什么?神是什么?我们是存而不论的,“敬鬼神而远之”我们认为有这个东西,但是到底这个东西怎么回事,我们不管。只是需要的时候我们请他来保佑我们,有一个祈请的方式,请他消灾等。这是我们黙认的生命观或世界观前提下的选择。负责天子和上苍之间的联系的是巫。是这么一个概念。
到了春秋时,作为文明的重要内容-文化,变得日益繁荣,开始有各种各样的学说,它们都有自己对天、神与生命的认识及相应的生命观、世界观,并由此构建起了关于家、国、天下的社会管理体制的说法。这里头就有一个“易”,是圣人造出来让我们普通人能够跟神发生关系的一个工具。还有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等等。
对儒家的认识,我是把它归结到《大学》里一个表达,叫“诚意正心”。诚意之前,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格物,我的解释为“定”,就是把你的心定在那,你就可以跟神感交、跟天命感交,或者和你自己的“道”感交。儒家的修身,是以这个作为一个基本的方便,要做的训练就是让自己尽量的处于格物的状态。通过格物,然后知道“知”是怎么回事,是怎么产生的,叫感交,然后再来用它。所谓诚意正心,实际上就是通过诚意把它牵连出来的一种方式了。诚意、正心,然后修身。就是这样把感交的那个东西一点一点带出来。这应该是儒家修行体系。我是这么去认识的,但是他们有没有这么去做,就不知道了。
儒家到了朱熹变成理学,他把佛家的东西放里面了,但又没搞清楚。好像南老先生是不认可他们的东西的。什么地方没搞清?是没有搞清楚最后的那个东西,还是说是对儒家的东西也没搞清楚?这点就留给大家去探讨了。
王阳明,把佛家“心”的概念引入“心学”。对终极的认识,四句偈“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南老认为他也没搞定。
我们再看道家的东西。我是把它归到《道德经》:“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就从四个层面对“道”去认识。最后有一句话叫“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这是关于道的用。
讲“道”大概就是这两个方面,从用上来讲,他能知一切,是因为“道”是有这个功能的。然后从认识上来讲,就是一重重深入最后到“信”。这个“信”是什么呢?也是不清晰的。道家的体系里,也没有讨论终极的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在唐密的表达就直接一点,所有显教的东西,它认为是化身佛说的法,对根本的东西,它是遮情不说的,但是在密里头,它是直接要说这个根本的东西。在唐密里头,假如说那个说的是对的,他们是这么表达的。但唐密其实只有100多年吧,那是唐的时候。在这个问题上,实际上早早的就不是那么清晰了。
在现实生活中大家说的更多的,就是敬祖宗。祖宗就跟传承有关系,因为离你们家近,有血缘关系,总是对家里的后人更容易会关照。所以我们敬祖宗,只是我们生命观、世界观在世俗生活中的朴素应用。我们对形而上的事情,实际上是没有探究清楚,或根本没探究的习惯。儒家更关心“未知生,焉知死”,我们中华文明的特点,关注的都是活着的时候。
所以我们的文明,就是佛家进来,对儒家来说是一次冲击,相当于是外面的一个思维方式带到我们文明中,跟我们儒家的东西结合了以后,就产生了所谓大乘的概念。大乘就是佛家的东西和儒家的东西结合的产物。因为儒家才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禅宗就是结合的产物。
我们对终极问题的认识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我从这头去看过去。这是一个表达、一个描述。我们现在就像从凡夫往圣人那个修行过程走,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那它那个(指唐密)讲,叫法身佛说法。法身佛说法说什么?他说他自己的体验,他自己的证量。法身佛就在这,他说的就是这个东西,那角度是不一样的。你相当于是下维往上维看,他就是在本位本地,在本地对当下的一个描述。
我们修行的过程,就是从凡夫往圣人修这么一路。我们现在这么修过去的,那就只能按照我前面讲科学的办法。“凡所有相,皆属虚妄”,我今天看到的所有相去掉,一点一点扒拉扒拉,扒拉到头。这就是我们的一个修法。
但是如果你站在本位来讲,他告诉你,“众生就是佛”。因为你们每一个都有佛性,都是自性的一个显现或者是法性的一个显现。他站在本位是这么说的。如果你认可他这个表达的话,那你的修行就变成了在你身上如何去认佛性这件事了,那修法就不一样了。你只要在你身上找到那个佛性的话,然后你那个佛性显现出来,就好了。你在外面不知道修到什么时候,所以显教叫“三大阿僧祇劫”。这个东西,他可以即身成佛。差别是这样的。
问:文明包含很多,我关心中国人独特的生命观,生命意义和价值本身的理解和道理逻辑是什么?
答:这个又回到我们讲的,文明还有什么内容嘛?你刚才讨论的实际上就只是其中一个生命观。我们讲中华文明实际上很关注活着的时候,对死了以后的事情其实不是特别关注。西方人认为,死了可以上天堂,就会不在乎死亡这个东西。
我们的文明到了五四,已经切断了。这几十年开始又试图重新再接续上,重新认识。我们那时候认为我们自己不行,把它切掉了,然后到西方去找。我们今天再来看也不对,所以又提出了,我们要有文化自信。
那所有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对天的认识,其实最后就是一个生命观。然后开始构建出来,先是一个小家庭,变成一个大家庭,然后变成一个国家,就是这么一点点演化。我们的价值观是群体的概念,认为群体活下来比个人更重要。所以落点落在群体上,不是落在个人身上。这与西方的人权概念,整个取向都会不同。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实际上就跟我们的农耕文明有关系,并由此产生了皇族与士绅结合的统治模式,以及我们对王朝更替的认知逻辑等等,……
问:我感觉只是断了表层的文明,深层内在的一直在延续。
答:延续的是指文明的哪一块?这就是我上来,先讲文明的定义。你说到底哪一块延续了?你把它展开,然后你就知道为什么说就断了,为什么又说是延续的?我们的农历、风俗习惯,其实都是文明的一个表达。你要去探究,后面都会有东西的。
问:老师,那三大文明是怎么消失的,你怎么看?
答:你去研究,这个一般是因为战争。战争就是整个灭族了。咱们的族没有被灭掉过,就是被打败了后,入侵者又被你同化了。其实我觉得那个风俗是最重要的。
因为所有的统治,基本上都没有到乡村。而我们的乡村是士绅自治。这是中华文明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改朝换代一般不会涉及到乡村这一级的统治。但是我们当年连乡村都给你灭了,但是没有把那些巫们、特异功能的人彻底灭完了,人还在。只是把文字、造出来的东西给灭掉了。
……
总结:
中华文明对形而上问题的探讨止于天、神、祖宗等实用概念,即使在儒、释、道的体系中,究竟意义上的探讨也仅属于小众,在世俗生活层面更强调这些概念对现实人生的价值;
农耕文明的特点使我们更关注群体的利益,强调集权化管理;
以中华文明的生命观与世界观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以替天行道的皇族和士绅结合的、家天下式的集权统治模式,在二千多年的王朝统治与变更历史中,体现了它的相对稳定性和文明的延续性,并潜移默化地溶入了华人的文化基因和风俗习惯;
如果以民族英雄和先烈作为天或神的代表,以执政党替换皇族,则中国的现有统治模式与历史上家天下的统治模式是有进步意义上的复制,暗合了中华文明的某些特点;
……